心灵点击 [浙江]王征宇 早上五点半,城市的体温在23℃左右。由此指认秋天,好像也未尝不可。当我们经过“立秋”的界碑,虽然人在高烧天里不曾解套,但心里已有了望梅止渴的期盼,毕竟这是步入了秋日边境,十八只秋老虎再凶猛,还能翻过几只岗头不成?而今白露立见,秋分、寒露、霜降……节气的小手一个比一个凉。 风已把秋的微信四处发送。看得到路旁的无患子、银杏,它们的果实由青转黄,借着锋芒还没发钝的光照在加紧成熟。法梧身上的大叶子,一片两片,风过,就被带走几片。半辈子存下的家私,哪禁得起一次次上门催缴,寒来千树薄,秋风一场又一场,终要落得赤条条干干净净。再看紫薇、木槿,虽然还打着花朵,但容貌已不如之前绚烂,大概知道谢幕的时辰要到,单薄的小花衫也是要换下了。 食堂供应的水果,已从夏天的西瓜、葡萄换成了柿子、橘子。虽然,菊花跟桂花两位秋天的名媛还没出场,但今天上街,发现炒板栗的摊又支了起来。 古有“八月扑栗”一说,前些天我回老家,见树上的栗球还是青青的。看着馋嘴,用拣柴火的竹钳子钳下一个,一只脚踩住栗球的一半,再用剪子一点点的剜去刺球,将里面的栗子掏出来。这么嫩的板栗生吃最适宜,揭去外面那一层白衣,水甜水甜的。秋凉了,炒板栗和烤红薯是温暖的街景,也是行人的恩物。身上的温度被风一路搜刮,但有炒板栗和烤红薯的暖香相伴一程,相当于穷困潦倒时受人接济一把,那种温暖,是要铭刻在心的。 这些天晚上,小区已没有空调外机此起彼伏粗大的吼声,秋,带来了难得的宁静。这种静,恰是虫鸣声带来的,叽叽卿卿,唧零零,唧零零……晚上开着窗户,满耳秋虫的低鸣。啊,好在楼下几株腊梅、广玉兰脚下,还活着一片顽强的杂草,让这些歌唱家在城市有个投靠地。当然有福的还是人,夜晚听着它们合唱,大脑神经慢慢松弛开,居然能一觉睡到大天亮,真是神奇了。 想起写《锦灰堆》的作者,养虫、饲鹰、育鸽、精馔而又藏物识器,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他的夫人袁荃猷绘过一幅《世襄听秋图》。老人家坐在小板凳上,身前立一圆桶,手中拿着纸筒,一只耳对着筒口,洗耳聆听那些秋虫在鸣叫,活脱脱一副老顽童的模样。看着看着,仿佛嘈嘈切切的虫鸣声,从画里飘了出来,进入耳膜。 情趣如此微妙,快乐如此简单。 看落叶,听虫鸣,秋天的务虚之美,倘若你没有傻傻地做过几回,那么,这个秋天,你也算不得真正经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