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梦斋随笔 [南京]二刚 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每年岁末,我都要清理一下我的旧作,将自认为好的放一边,不好的放一边。只是有些画欲弃还留,陈芝麻旧谷子,日积月累,渐增渐损,年复一年,弃之可惜,留之又不满意,大致情况是:有某处不满意的,就大画裁小看看,再不满意,再裁,直至全弃。有的觉得画的尚好,而题的不妥当,是属文心不够,不得不弃。再有的画觉得题材意思不错,但图式笔墨须要重画的,便作为画稿先放着,还有一些是半成品的画,一时兴起,也会即时动笔添加。总之取舍去留,总要忙上一阵子。取下挂上,自判自赏,都是自作自受。 有人建议,画的不管好坏,都先包在那儿,以后再说。人过了六十,想法也与以前不同了,不满意的画亦即废画,放在那儿就觉得难受,与其将来让别人处理,还不如自已处理好。吴冠中处理废画是撕掉或烧掉,有点污染环境。彭先诚有一高招,置一大缸放满水,将废画浸入水缸中,沤烂成纸浆。不知李可染“废画三千”是怎么处理的?我以前的废画(包括字)是当大便纸,现在都用卫生纸了,便将废画给妻擦锅抹碗,废物利用。但有时妻会收起一两张来,故我后来就先撕掉再给她用,当然她用的比我弃的快,一旦用完,她就催要,也能促使我多作画多写字。 一张画的好坏标准也是随眼光的不同而改变的,彼时觉得满意的画,到了明年说不定就不满意了,虽说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会各有各的趣味和面貌,而审美标准是随着修养的升华而提高的,我也有些参加大展的画,并不都是我满意的,经过不断的筛选,一个画家真正好的作品其实也是为数不多的。可时间也会开玩笑,那些好的作品往往被人收藏着,不好的反而在市场上反复流传。我们看到拍卖会上一些大师的作品,时不时会冒出不尽如人意的东西,让人说三道四,就影响了画家的名声,当然“死后是非谁管得”,那还是生前好自为之的好。 想想也有意思,六十年代画家的画没人要,七十年代领导要画是给画家面子,八十年代画可用来以物换物了,九十年代艺术市场化了,却又多了一种假画。画有人造假说明市场行情看好,为利而来,也罢。但也有把真画说成是假画的,就是画家自己的事了;是因早期的作品“觉今是而昨非”?是怕承认不好的画有失自己的名声?还是有意做秀?真画假画,画家自己是最清楚的。画如其人,当然也包括做人,谁的画都有个过程,需要做的是尽量不要把自己不满意的画出手,珍惜自己的画就是珍惜自己的名声。石壶说:爱名与好名不同,爱名是自尊,好名是贪心。去年某先生从拍卖会上得了我一幅早时的画拿给我看真伪,怎么出去的?却是想不起来了,其中有败笔,于是我要求跟他换一幅,心方踏实。有人不解,以为越早越好,我说这不是玩古董,若真不愿换也没办法。 理画时也会偶然想起曾经某幅得意的作品,已归他人,便想再画一幅,可怎么也画不出来,真是怪了。看来废画也是好画的保证,没有一定的数量也就谈不上质量,这里是画家的秘密。整理出废画或能看出自己画中的不足,也说明境界和眼力都已在变吧。什么时候能达到心、手、眼的真正统一,那时废画也就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