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路来森 晨起,沿滨河路散步,小丹河岸,经常见到一些人站立岸边,大声呼喊。他们仰首挺胸,撮口长呼,神情悠扬,意态潇洒。其声音,则洪亮而高远,一声喊出,弥散开来,绵延不绝,山谷回应,荡漾云霄。 这就是“啸”。 据说,阮籍就是一个非常善“啸”的人,《世说新语》记之曰:“阮步兵啸闻数百步。”一次,阮籍听打柴的人说,附近的苏门山上,有一个善啸的人,于是,就登山前去拜访。阮籍见到其人后,先是与他谈论“栖神导气之述”,继而就对其大声吟啸。其人不语,只是洒然一笑,问一句:“再做一次。”于是,阮籍复又长啸一声,然后,意尽而返。没想到,刚刚行至半山腰,身后就传来了长啸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方知道,更有高人在焉。此时,晋人实际上已经给“啸”赋予了某种精神的内涵。此一事,虽则意在表现魏晋名士的胸襟洒脱,和倨傲狂放,却也说明,当时吟啸之风之盛,和吟啸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甚至于,连一向清贫寂寞的陶渊明,也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写有“登东皋以舒啸”的句子。 其实,人,真的应该“不妨一啸”。 长啸一声,好处多多。首先就在于使肺器得到扩张,增加肺活量,吸收到更多的氧气,便于吐故纳新,血液循环,大是益于身体。但是,吟啸之场所至为重要,最好是高处,空气流通之处;或者青山绿水旁。在山谷,在河岸,在树林边,至佳。站立山谷,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天高地远,心胸就会感到豁然开朗;站立河岸,长啸一声,水波荡漾,水鸟骤飞,胸腔便也觉得水汽淋淋,饱满滋润,心,亦仿佛生飞翔之欲;站立林边,长啸一声,林风吹拂,百鸟欢鸣,人也便觉得身心通透,神清气爽。 人,难免有寂寞之时,难免有幽愤之气。若然此时长啸,便可清寂、解忧。 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遭贬,谪居黄州。三月七日这一天,苏轼正行走在沙湖的道路上,天,却突然下起了大雨。“雨具先行,同行皆狼狈”,唯苏轼“独不觉”,冒雨前行。于是,吟出了《定风波》一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啸忘忧愁,长啸一声,精气神,为之大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