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张香华 那是上个世纪1984年,一个夏末秋初的黃昏,我从旧金山和柏杨一起搭乘美国国内的小型飞机,飞抵爱荷华。 到去年,距离我参加安格尔聂华苓夫妇在美国主办的“爱荷华国际作家工作坊”已整整三十年。回忆前尘,像电影迅速倒带,重新看一遍,影像仍清晰如昨。那是上个世纪1984年,一个夏末秋初的黄昏,我从旧金山和柏杨一起搭乘美国国内的小型飞机,飞抵爱荷华。这虽然不是我头一次赴美,不过来到美国中部这个遐迩闻名的爱荷华城,却另有一番兴奋。 离开机场一路上接我们的车子经过两边都种植作物的田野。这时夕阳已西斜,暮色四起,那景色令我联想到梵高一系列麦田的画作,不过这时耳畔却响起了聂华苓和柏杨特有的中国人的喧哗谈笑声——他们俩真是阔别重逢了!而我,则乍见到我大学时代读过的《一朵小白花》 (聂华苓的成名处女著)的作者,我心仪的小白花如今已变成一株雏菊。 从1967年以来,在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与聂华苓夫妇齐心合力经营的“国际作家写作工作坊”,不但使爱荷华大学蜚声国际,更使全世界被邀请过的作家、诗人、记者等文字工作者,都有一段丰盛的生活体验。同时,留在爱荷华三个月间,不但交通、住宿、膳食、旅游……全部费用都由“工作坊”提供,“工作坊”对你却一无所求。你唯一的义务就是展示一次自己的作品,无论是演讲、朗读、读自己几首诗、播放一场自己作品的电影都悉听尊便。 作家们被安排住在爱荷华大学的学生宿舍“五月花”里。我们受邀那一年大约有三四十名,分居“五月花”的两层楼。我的邻室是波兰的翻译家爱娃,两家共用一个厨房。来自大陆的作家谌容、徐迟也在我们的邻近。 第一晚的欢迎会上,爬了一段小山坡抵达安格尔和聂华苓家前,远远就听到音乐和喧闹声,来自世界各方的作家,不分老、中、青这时全集合到这间大屋子里来!我忽然发现大家都变成了一群“孩子”,一只手端着酒杯,另一只手拿着自助餐盘里的食物,有的伊伊哇哇唱歌,有的比手画脚,用自己的语言和对方交谈。 头一次看到这个场面,就让我惊叹华苓夫妇惊人的活动能量。记得那个时代还不流行禁烟,这一批“孩子”,除了喝酒,烟瘾也很大,很少人例外,那晚华苓家的场景人声、音乐声,混杂着笑声,在一片烟雾袅袅中缭绕,这景象今天只有在老式电影的酒吧间才见得到。 在厨房里难得遇到爱娃,谌容的《人到中年》就是她由英文转译,介绍到波兰的。这一天餐桌上遇见她正拿一支小匙在挖半个不知名的水果,桌上还有一小瓶胡椒和盐。我问她那是什么水果?她开始向我介绍“酪梨”的营养价值。我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问她:“你吃过午餐了吗?”“这就是我的午餐。”她又说:“美国的超市食物太多了!我简直不知如何下手购买,我们波兰可没那么多食物,我习惯吃得很简单……”我明白过来,已经中年的爱娃为什么还这样苗条,骨感很好,简直没有一寸赘肉。(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