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刘歆玥 谈到历史,就不得不品三国。在那个夹杂着权力与利益纷争、阴谋与策略并行的乱世,英雄辈出,论武将有千里走单骑重情重义的关云长、骁勇善战忠心为主的赵子龙、神勇无敌的吕布,论谋略有通天知人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胆识过人的曹阿瞒、足智多谋的郭嘉等,都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然而,最精彩的莫过于对诸葛亮的刻画,入木三分,令人过目不忘,深深赞叹,其中的空城计更是传为美谈。 “空城计”出自《三国演义》第七十回“马谡失街亭,诸葛抚琴退仲达”。追溯其前因后果,空城计的使用纯属无奈之举。马谡不听劝阻,一意孤行,痛失街亭,直接导致身处西城的诸葛陷于被动。在此紧要关头,诸葛亮分兵而出,或运粮,或狙击,或增援,可谓乱而不慌,退中有序。但他万万没想到,司马懿十五万大军随后而至,集结城外。城中唯有文官,以及老弱病残,仅有2500兵士,在殿的人都慌了,战战兢兢,都望向诸葛亮。此时已是心理战的开始,作为一军主帅,为稳定人心他并没有表现出慌乱。他想到与司马懿数次交战中的场景,以及取得的经验,在脑海中大胆地勾画出一场空城的计谋。 一场心理战拉开序幕。“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诸葛、司马二人各为其主,但也惺惺相惜,再加上交战多次,双方了解自然不浅。而空城之计全凭难以捉摸的心理挣扎,不确定因素太多,稍有不足便功亏一篑。 博弈结果看,此计还是诸葛略高一筹。解析当时的心理,他明知司马善疑,如此大开城门定使他疑惑不前,且他还猜到司马知道他是谨慎之人,向来不打无准备之战,此中必然有诈,故此计可成。 诸葛亮对司马懿的心理把握精准到位,且深入两步,一切尽在掌握之中。诚然,其中也有不小的风险。同样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其实也在犹豫不决,没想到理性的天平向诸葛亮倾斜了,在城外疑惑、猜疑,直至最后退兵,可谓丝毫无差,中了诸葛亮的圈套。 在这个心理战的计谋上,司马懿是败了下来,他没有像孔明一样进行心理反分析,这是他略输一筹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