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俞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市文联要做流传百世的盛事,决定为大书法家萧娴和林散之立传于电视文学,联合南京市电视台,先组织萧老故乡贵阳的访问团。萧老是当然主角,我受命伴行。 云贵高原,海拔千余公尺,身在其中,心理作用,仿佛距太阳近了许多。 贵阳市政府热情接待,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工作顺利,结交了不少当地文化名流,诗词唱和,着实热闹了十几天。 现在事过境迁,往事竟未化云烟,常忆起两位杰出女艺术家的快乐交流,可算一时佳话,是文艺界一段历史故事,饭余酒后,足资谈笑助兴。 贵阳多苗家,有一位身怀绝技的手工艺女郎,不仅倾倒过国人,而且使洋人也五体投地。她姓杨,名金秀。她的绝技是一种特殊画艺,谓之蜡染。贵阳市作家协会主席戴明贤专访过她,目睹她蜡刀下的神乎其技,撰了一篇很长的叙事文,发表于《人民日报》,让全国知道这位苗家女的能耐。消息传到西方,加拿大人便把她请到多伦多,待作上宾。在历史上,洋人来到中国,见到中国的宝贝,总要千方百计弄回去,据为己有。这回杨金秀送艺上门,便出重金留她,还想把她变作加拿大人。杨金秀说:“我是中国人,要回中国去”。她虽家居简陋苗寨,而不慕西方物质生活,心系祖国,可敬可佩。 当时萧老年八十,杨金秀年三十,一老一少,一汉一苗。这次艺术交流,在萧老下榻的宾馆里举行,只见杨金秀身着苗族盛装,一身的珠光宝气,翩然来会,观者眼前为之一亮。她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却并不怎么善于交际,说了几句不要紧的话,就进入角色,开始表演。 戴明贤曾在文章里用几千字描绘整个表演过程的详情细节,而这次我亲见其全过程,好像也不过几十分钟光景。诚然,过程只是若干动作的依序进行,结果才是重要的。我们见到的结果是一幅完整的画,只须一个字形容就足够了:美。无论构图还是色彩,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句话:苗家的民族特色。萧娴不住地点头。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所以历千年而长盛。萧老写一幅对联只要几分钟,而表现出来的美则永恒地存在着。这次艺术交流虽然只有个把小时,却实践了一个艺术规律;只有民族的,才是独特的! 贵阳之行完成了一部萧老的艺术传记片——《大笔豪情》。片中记录着这次独特的交流过程和结果,相信南京人会记得这部片子的。 那年杨金秀三十岁,分别时,曾表示以后会到南京来看萧老的,不料这个“以后”竟延伸了三十年,萧老十八年前已作古人了。 杨金秀今年六十岁,我记忆中的她还是那个美丽的苗家女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