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于川 老朱告诉过我的名字,就是这个时候想不起来,但我没有忘记答应他的事。那就是有空写一点关于他青年时候的事,如果写出来的话,一定要给他看看,老朱一再向我保证,所说的百分之九十九,是真人真事。 老朱本是校长的儿子,没有种过田,也没有吃过多大的苦,后来在“文革”初期,因为发了点牢骚,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下放到农村。老朱那个时光正是青春期,吃不饱,又要干不曾干过的农活,终于在某一天,趁革命群众不在意逃离那个村子。往哪跑呢,老朱回忆说先后跑到里下河横泾、司徒、平胜一带,靠自学的木匠手艺,帮人打桌子板凳,糊口度日。老朱对这样的生活逐渐习惯,但是关于他的身世从不敢跟人主动说起,只说逃荒出来。好在乡里人都不怀疑他,甚至还有人要给他“谈个人”。 老朱有自知之明,不敢承受人家的好意,总是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类的话,搪塞过去,等木匠活一完,就到一个更远的地方,兴化。这个地方,传说是施耐庵写作水浒的地方,望着四面环水的兴化,老朱既为自己的身世感伤,也有一种前途茫茫任我闯的兴奋。 老朱先在兴化一户人家,打了一张大床,完工后,主家非常满意,那家女人就说,我娘家要打几样家具,一直请不到好木匠呢。于是老朱跟着她来到了她娘家。 吃过早饭,老朱就开始“叙料”。根据主家提供的木材,决定打什么样的家具,然后锯子、斧头、凿子轮番上阵,要不了几天,大桌子,小凳子都有了。左右邻居都赞口不绝,问主家是哪里请来的大师傅。主人随口说是家里亲戚。 ——什么亲戚? ——是新亲。 这下左右邻居有数了,看来老刘是想把四姑娘嫁给这个青年人。老朱起初不以为意,后来吃饭的时候,饭桌上老是看不到四姑娘,就有些明白了。四姑娘在家负责做饭,吃饭的时候却看不到她,老朱就对主家说,吃饭,就大家一起出来吃啊。 四姑娘的母亲冲灶间喊:“朱师傅叫你出来一起吃。”一桌子人都笑起来,眼睛里全是欢乐。四姑娘红着脸,望了朱师傅一眼,什么也不说,低下头望着碗里的饭粒。 若干年后,这样的情景还深深刻在他脑海里。老朱说,如果那时候他顺时提亲,真会成为那家人的女婿吧。可当时他考虑太多,如果谈婚论嫁,万一暴露自己“反革命分子”的身份,怎么办。 我问老朱,如果当时不考虑成分问题,你当时会向主人家求婚吗?老朱说,当时我觉得刘家全家都是好人,也喜欢四姑娘,但我这个“反革命分子”不能祸害人家,所以一做完活,工钱也没要,就逃跑去了别处。老朱还反问我,你的如果,有什么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