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周华诚 邻居婆婆隔三差五给我送东西。 “这是野笋,你尝尝。今天刚采的。” “这是苦槠豆腐。清凉的,很好吃,信不信?” “看这个——蕨菜!怎么样,好东西。吃不完?没关系,晒干了,一次吃不完,你留着慢慢吃!” 邻居婆婆是淳安山里人,现在杭州带孙子。人在城里,心在山水之间,孩子送进校,她就带着干粮往城郊野外跑。爬山,钻林,我们没听说过的地方,她都去过,目标只有一个,采野菜。 某天给我家端来一大锅,“你们尝尝这个!很好吃的!” 揭盖一看,是一锅颜色暧昧、看不透内容的糊糊。盛情难却。吃了,一家人都觉得辣。太辣啦!仔细辨认一下,能发现糊糊里杂有豆腐、豆角干、大蒜、蕨菜干、白菜,好像就这些,有点像大杂烩。此外,就是星星点点的干辣椒粉,挑不出,拣不净。太辣啦! 终于吃完。没几天,电梯出口匆匆碰到,邻居婆婆问,“怎么样,好吃吗?”我一愣,随即点头,“嗯,还不错……”没想到,晚上回家,赫然见餐桌上又是一锅糊糊!家人说,邻居婆婆说,还是你识货,这是他们老家最好吃的东西。 后来知道,这糊糊,叫“米羹”,是邻居婆婆家乡的传统小吃。最主要的成分是米浆。做米羹的程序,先是浸米,把米和红辣椒、生姜、大蒜、茴香一起浸上一晚,第二天用石磨把这些东西一起磨碎,磨成米浆。取一个大铁锅,烧热放油,把豆角干、蕨菜干、白菜豆腐什么的都放入炒,加大半锅水,煮沸后倒入米浆,一边倒一边用勺子搅拌。这样煮着搅着,一大锅就成了米糊糊,热腾腾地出锅。 淳安米羹,原来是当地人过年过节必做的东西。除夕煮一大锅,从过年,一直吃到元宵。浓香热辣,来客一定吃得满头大汗。 千岛湖大鱼头,很有名,然而千岛湖并不是天然就有的,上世纪50年代拦截新安江建水电站,这才有了千岛湖。淳安县也因此有20万人背井离乡。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那些身在异乡的淳安人,水底故乡的细节记忆,将会伴着时间越来越模糊。惟有舌尖上的乡愁,注定是无法磨灭。 眼下中国大地上,人群像河水一样大规模迁徙与流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一句话突然地流行起来,是否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证明,我们的山、水以及乡愁,都已经日渐稀缺了呢? 邻居婆婆的米糊糊,也依然时常出现在我家餐桌上。还别说,那东西吃久了,还真吃出了别样的滋味。 我把米羹的照片发在网上,有陌生网友留言,说,“那真说不上是什么美食……可是它已经催我赶快回家了!” 所谓乡情,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