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孙曼 前年,我在工作中认识了在大学担任外教的三泽先生,他来自横滨,今年快70岁了,可是看上去仍然很年轻,总是精神矍铄的样子。 三泽先生一直很喜欢中国的唐诗,说唐诗中蓄积了那些伟大诗人的智慧、品格、襟怀与修养,诵读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及高瞻远瞩之精神。所以,他在日本时就参加过“诗吟俱乐部”。据说,日本的诗吟已在原先汉诗朗诵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吟唱式。吟诗者往往声音清越,中气十足,却又缓慢悠扬,吐音发声高低顿挫十分讲究,经常还有舞蹈与之相配。最常见的是剑舞,伴舞者多身穿和服,举手投足都有章法,每一个动作都有特殊的涵义:如高山、河流、船型、远望等等,其风格或优雅妩媚,或威武刚猛,舞者与吟诗者之间要配合得天衣无缝才行。 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来宁工作的四年中,三泽先生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座“仿佛到处都是古董铺子般”的古都,而经常与唐诗中的地名不期而遇,更是给他带来了无数惊喜。比如,在中华门外,他发现了李白《长干行》中的“长干里”,忍不住吟诵起“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夫子庙的乌衣巷让他想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看到三山街和白鹭洲等地名,又让他想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甚至每看到一座寺庙,他都会好奇地问:这座庙算不算“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一座呢? 因为小学课本中出现过,所以一般日本人最熟悉的一首唐诗是张继的《枫桥夜泊》。三泽先生也珍藏着一幅晚清名士俞樾所书的《枫桥夜泊》诗碑拓本,那还是以前他在北京工作时一位中国朋友赠送的,他郑重地裱了起来,挂在房间里每天欣赏,正想着什么时候要去苏州寒山寺亲眼欣赏一下那座碑呢,没想到有一天在总统府内的西花园——煦园里竟然见到了一座一模一样的碑!他说他当时的心情就好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初恋情人,那种激动与喜悦啊,令他忍不住围着诗碑绕了好几圈! 这些美好的邂逅,都被他写进了自编的“南京通讯”中。他惊喜地发现,《唐诗三百首》中被吟诵次数最多的城市就是南京,能够在南京工作,是上天赐给他的福分。至今为止他的个人通讯已经编写了好几十期,都是通过网络群发给了远在家乡的亲人与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三泽先生其实并不是教师出身,他大学时是学法律的,后来曾经在印度、伊朗、南非、瑞士等国家长驻过25年,是一名资深外交官。他工作的最后一站是北京,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中国文化,所以北京的工作一结束,就申请到南京来成了一名外教。回忆起自己的外交生涯,他竟也能用一句唐诗总结,那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