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王艾荟 1982年,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获得了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了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一夜之间,33岁的路遥成了名人。 作家的责任感,使此时的路遥清醒地认识到,“高官厚禄养尊处优以及追名逐利,埋葬了多少富于创造力的生命”,他决意忘掉写过《人生》,忘记得奖、荣誉、掌声和鲜花,像消失在沙漠里一样在文坛消失,他要重新扬帆起航,在40岁之前写一部对自己而言“规模最大”的书。几经思索,他将作品初步框架定为:三部,六卷,一百万字,时间跨度十年,人物近百人。 为了这部作品,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大量的阅读。在此期间,他读了近百部长篇小说,同时也读其他杂书,另外,还找了一些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许多知识性的小册子。转而,他又开始作品背景资料的搜集准备工作。由于内容涉及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他找来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记下一些日后可用的信息。由于工作量巨大,“中间几乎成了一种奴隶般的机械性劳动。眼角糊着眼屎,手指头被纸张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搁在纸上,如同搁在刀刃上”。 耗时三年的准备工作结束,他开始正式投入创作。第一部初稿写作,他选在生活条件和环境都极为艰苦的陈家山煤矿进行,在一间用小会议室改成的工作间内,开头的写作异常艰难。五六天过后,逐步建立起工作规律,他在墙上画了一张表格,写着一到五十三的一组数字,第一部共五十三章,每写完一章,就画掉一个数字,就这样,“写作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直至完成二十多万字的初稿。第二部写作,在陕北吴旗县进行,在县武装部院子角落一孔小土窑洞里,写作进入最困难也最重要的阶段,“体力和精神都竭力让其运转到极限,似乎一个贪婪而没有人性的老板在压榨他的雇工,力图榨出他身上的最后一滴血汗”,待第二部写作完成,他也完全倒下了,“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弹性,而是弹簧整个地被扯断”,在服过名医所开的一百多服汤药和一百多服丸药后,身体渐渐有所复原。他又在榆林宾馆继续第三部的创作,每天蛰居在房间里呕心沥血昏天暗地地写作,内心不断祷告上苍不要让身体猝然倒下,“多写一章,就会少一分遗憾”,在身体几乎虚脱的状态下,终于完成了第三部初稿。六年的创作过程中,路遥始终处于漫长而无期的苦役中,这也正如他最初所预言和准备的那样,“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我的青春抑或生命”。 这部路遥以他在苦难中孕育的伟大的生命写就的《平凡的世界》,在仅完成了第三部初稿后,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打破常规开始连播;1991年,路遥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或许,这些殊荣对于路遥而言,并不那么重要。这位与众不同,以生命奉献书写文学,如生养他的黄土高原样厚重刚毅沉默孤独的作家,忍不住袒露心怀,“从一开始投入这部书到现在,基本是一往如故地保持着真诚而纯净的心灵,就像在初恋一样”,“这是谁也不可能理解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