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晏华 王烁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宫”,其实不仅在西藏,河北承德还有一座更为特别的“小布达拉宫”。乾隆三十六年是个不错的年头,土尔扈特回归,乾隆六十寿辰,乾隆母亲八十大寿……被当地人俗称“小布达拉宫”的普陀宗乘之庙就建在这一年。与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有所不同的是,承德这座“布达拉宫”仿其外形依山就势而建,却巧妙地结合了藏汉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建造“小布达拉宫”除了政治、宗教等原因,同样也为了庆祝乾隆和皇太后的大寿,那么自然就要供奉无量寿佛。因为无量寿佛有“寿”字,所以又被称为长寿佛,认为供奉它可以添福添寿。因此,清宫廷在皇帝、皇后和皇太后寿诞之时造办处要敬造一批无量寿佛供奉,为皇帝、皇后、皇太后献上多寿多福的祝愿。就在“小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大红台”西侧,坐落着一座专门供奉无量寿佛的佛殿——千佛之阁。这里所供奉的无量寿佛不仅来自清宫廷造办处,还有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进献。 这座佛殿的名字来自殿内东、西两侧墙壁上的众多小阁子,每个阁子内供有铜鎏金无量寿佛一尊,被称“千佛阁”。虽然“千佛”并非多达一千尊佛像,只是言指数目众多,但满满两面高墙尽是精致的铜鎏金无量寿佛,已经足够震撼。 无量寿佛,又称阿弥陀佛,两者的区别在于造像的特征不同。一般情况下,在殿堂若看到头顶螺发髻、身披袈裟的、简洁的佛的造像,则是阿弥陀佛;若造像头戴花冠,身披璎珞、飘带,饰有耳环、项链、臂钏、手镯、脚镯等呈菩萨特征,便是无量寿佛。 这次宫廷制作的无量寿佛,尺寸、样式基本相同,像高约二十公分,全部是铜鎏金佛,明显的特征是在每一尊佛镂空的方形佛座正面下沿处刻有“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铭文,这种铜鎏金的工艺又称“金铜像”。 金铜佛像的工艺十分考究,是清代皇家宫廷造办处敬造佛像的主要工艺之一,其材质主要是青铜、黄铜和红铜,在铜的表面再鎏金,也有一种质地称为紫金铜,这种材质的特点是在红铜的成分里混合一些各类的宝石,所以铜的表面在不同的光线和角度下,泛出七彩的光泽,十分美丽华贵,是清乾隆时期清宫廷造像的代表。虽然都是藏传佛教的造像,但清宫廷佛造像与藏地的佛造像在风格与质地上都有不同:清宫廷造像的质地自然更加讲究,多以通体鎏金为主,有的工艺复杂的佛像还用金丝镶嵌各种宝石;在五官造型上不同于藏地造像受早期克什米尔和尼泊尔风格的影响,要更为柔美温和,融合了汉地佛造像的元素;藏地的造像多以黄铜、红铜面部泥金、贴金为主,佛像嵌以藏人喜爱的松石、青金石、珊瑚石等,贴金和泥金的工艺是藏地造像的一大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贴金、泥金的面部在清理时切忌用湿的东西来擦拭,那样容易使面部的金脱落或变黑。 中国传统文化中, “九”是奇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并且“九”又是阳数中最大的,称为“极阳数”,古代人常用“九”这个数字象征“天”,因此,在千佛阁内供奉九尊无量寿佛,也是以“九”来象征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在其他寺庙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承德溥仁寺宝相长新殿内,为康熙皇帝六十大寿而供奉九尊无量寿佛,表万寿之意;为祝乾隆皇帝七十岁大寿而建的承德须弥福寿之庙,殿内也供有九尊无量寿佛,都是“以求万寿”“增福延年”之意。 乾隆时期是藏传佛教金铜造像的高峰期,这些保存下来造型柔美、工艺繁复的清宫廷造像铜鎏金无量寿佛,作为当今珍贵的民族宗教艺术遗产,不仅是研究、鉴定清代乾隆时期佛造像的标准器,也成为判断现代收藏市场金铜佛像真伪有效的捷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