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卢国俊的书法,首先应当把他放在当代书坛这个大环境中来认识。 当代中国书坛的书法家,特别是青年书法家,思想极为活跃,视野十分宽阔。时代的进步,新出土文献的整理出版,不断发表的新的学术成果(比如继“简牍”热之后,对魏晋残纸,敦煌遗书的整理出版研究),使得当今书坛的取法面越来越宽。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看成是对新发现的猎奇;它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审美心理指向的。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物质享受上的便利,但在精神领域里,却常常是一片刻板,空虚与浅薄,无法满足人们心灵深处渴望恒久审美的某种深刻。因此,追求自然、散淡、平和、耐看的“趣味”,便成了当代书坛的一个重要指向——以“尚趣”为中心的审美思潮。本质上讲,这是现代生活节奏的反映,它是人们对无法回复到想象中古代理想社会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逃避和调侃。虽然它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人们在高效率、快节奏社会生活压力下日趋紧张的心理,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心灵平静和思想的安宁。 卢国俊的书法艺术,便是这“尚趣”思潮中的产物。我们在欣赏他的书艺时,必须把握住他的“趣”为中心的审美特征。他“趣”而不怪,品格落落大方,这来源于他对继承传统和创新的正确理解。 就传统的继承而言,我们很难说他的作品属某家某派,某碑某帖,但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作品中有着传统中的某种“味”,比如:《散氏盘》的高古、奇肆与厚重,《石门颂》、《石门铭》的旷逸,《广武将军碑》、《古塔铭》的苍茫,《泰山金刚经》的宽博与静穆;对现代书法大家于右任、谢无量、鲁迅、弘一等,他或取其质,或得其韵,均能融为一体,趣味横生。这是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继承观念。 就创新而言,他遵循笔墨当随时代的原则,在充分体验社会生活,洞悉当代人的心理情态,把握时代审美脉搏的基础上,努力在作品中营造一种散淡、轻松、幽默的境界,以满足当代人的审美要求。所谓创新者,不过是以传统为依托,以表现当代人的思想、情趣为旨归,使之既符合民族传统的欣赏习惯,又具有时代精神。换句话说,表现手法绝对是从传统中来的:笔法趋圆而不滑、结体奇巧而不乖、章法散淡而不疏懒、整体精致而不局促。精神境界则是现代的:那种心底发出的对自由、宁静的渴望,对回归自然、纯朴的向往,对人与人之间真诚交往的羡慕;但是这似乎又是可遇而不可求,于是只能无可奈何地自娱、自嘲。因此,我们面对他的作品,仿佛面对自己所爱所恨之物,或怨或怜,或喜或忧!此情此境,惟取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句可以仿佛! 也许卢国俊身兼篆刻家身份的缘故,其作品无论是篆书、隶书还是行书,在章法、结字方面往往有奇异之举,十分重视空间场面的分割与处理,印征着“我之为我,自有我在”这句老话。 重庆渝西永川,人杰地灵,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淳朴的民风民俗曾孕育出一代国画大师陈子庄先生。对于永川,以及重庆书法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充满期待,卢国俊一定会成为我们心目中最热切期待的那个人。齐江(中国著名青年文艺评论家) 在书法家这个群体里面,卢国俊更能称得上是一个艺术家,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他时刻在追求书法创作上的特立独行,追求属于“卢国俊”的书风。这是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也是许多所谓的“书法家”不具备的素质。在书法创作高手如云的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中,卢国俊的作品是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当然,这也是建立在他原来有着长期的技法训练与学养积累的基础上,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一种创作状态。 苏金成(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