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雷雨 有一年,汝河湾兴起了一种营生:烧制红盆。 乡民就地取材,把汝河回水湾里的淤泥费尽力气拉回来,置放到晒场上,选出孔武有力的精壮汉子,用气势磅礴的木榔头反复捶打,再经过无数次的脚踩手揉,使得这些淤泥没了硌人的粗粝,变得柔韧光滑细腻无比起来,这才可以作为制作红盆的原料。 制做红盆工艺复杂:先制坯,后上釉,最后烧制。制坯的工具,主要是一个硕大的木轮子,和大车轱轮差不多,直径约一米左右,木轮之上,则稳定一操作平台。师傅要把泥块放在轮子之上的平台中央,仿佛是一个圆形大馒头。然后,师傅用脚蹬使轮子慢慢转动,接着用木棒搅动,使轮子快速旋转,望之令人目眩。等到轮子的转速达到了一定速度,全神贯注目光如炬的师傅则用双手按在泥馒头上,拇指缓缓插入中心,其余四指捧着泥馒头慢慢拔高扩大,渐渐变出盆盆罐罐千姿百态的形状来。洗脸盆一样的红盆显出雏形了。这时,师傅会着意放慢轮子的转速,仔细端详,然后出手矫正,左观右瞧,如同打量一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婴儿。 红盆的陶坯制成以后,先要晾晒,多半晒干定型了,还要加上“粉土”。这种“粉土”,黑褐色,又名黑土,出自豫皖交界。乡人千里迢迢把这种“粉土”购买回来,再把它吹风阴干碾碎,还要细细过箩,筛剔除杂质以后,倒入大缸里,适当加水,搅拌均匀,使之成为胶状泥浆,再将这种泥浆用木瓢舀入已经晾晒竟日的陶坯里。师傅要小心翼翼双手捧着陶坯飞快地转动,泥浆便如水银泻地一般厚薄均匀地粘贴在陶坯内壁,这就是“上粉”。技艺高超的师傅,往往还能在这样的旋转蹁跹中,使红盆的陶坯律动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图案来。 陶坯“上粉”之后,还要假以时日,最好是艳阳好天,快速晾干,才能“上釉”。待这一切万事俱备,就可以装窑烧制了。“火中求财”,极其不易。这时候的师傅,目不斜视,不言不语,火候、温度,必须把握得十分精准。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温度,什么温度持续多长时间,不能有半点差池,只有恰到好处,分寸得当,烧出来的盆盆罐罐才会质地坚实,色彩晶莹剔透,光泽盈润细腻。 汝河湾一段时间几乎村村都有红盆窑。这些红盆,洗濯了汝河湾的婴儿,也洗濯了弥留的老人,可以说与他们的一生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