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艺术,给予受众的,可以是全部的细节,但永远不可能是全部的真实。艺术唯一的真实,绝对理念上的真实,恰恰是在欣赏完优秀作品之后心头涌起的那一丝战栗。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的多元远远超乎了人们的预期。各种“流派”、各种“主义”背后,恒久不变的是诗意。就像法国诗人,美术评论家波德莱尔说的“绘画可以是诗,诗也可以是绘画”。 包忠的画作具备一般现代艺术家当中罕见的“异质性”,从精神层面来看,更接近哲理诗。俊冷的气质渗出画面,以一种冷漠、疏离的姿态,形而上地无限贴近生活本身。他经常选用黑色作为作品的底色。这样大胆的行为,从艺术规则的角度来看,充满了破坏性,有着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黑色让他的画作的精神内涵变得丰饶旺沛。同时给读者的心灵空间“留白”。在世界上许多文化当中,黑色代表不可言说的神秘,既是万有,又是虚空。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不垢不净”。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实体的存在,更像一种精神甚至是灵魂层面的“虚器”,目光投射在上面,折射出不同光彩。在这样的幽冥当中,人们感知他的作品,其强烈程度不亚于在宗教仪式当中通过冥想获得的极致体验。绘画的内涵也就是它自身的节奏,自发形成,自然传递。艺术家化身为灵媒。受众为作品的精神气场所笼罩,产生微妙的心灵感应,就像一支夜歌从半透明的宫殿缓缓升起。 所有实验作品在其感官性上都不够不明显。但包忠老师的作品却没这种先天性的缺陷。他的作品消弭了实验作品与经典作品间的绝对界限。同时,这些作品巧妙避免了绝大多数现代主义作品中那种粗野地夸张与臆想形象,代之以一种简洁、有力的构成。在《自我阐释》这幅画当中,镜子已经不再是普通物件,而成为影像,意识,思维,语言……他通过带有强烈古典主义风格的镜框,揭示了自我阐释这种行为背后某种不易被察觉的荒诞性。 《考古学系列》当中,远古动物的骨骼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放射性弧线,仿佛可以听到上帝在偷笑。最奇妙的感受是当你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你不会觉得这是艺术家的创作,而是一位考古学家在以专业眼光审视他的化石标本。通过对细节的勾勒和放大,正如雅克,德里达说的:“扩大的细节提取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电影学和精神分析学范畴。这两种能力, 这两种技术和这两种情况,与瓦尔特,本雅明的另一个表现,是不可分离的。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变革”人们发现艺术可以比实证科学更加接近真实,从而达到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作品的意境犹如在一条冰冷的暗河里打捞失落的记忆,准确的说这是一种唤醒作用。他的画是摒弃了粗暴的说教、廉价的挑逗,是弗洛伊德心理学说在造型艺术中的传承,充满了咒语般的暗示。欣赏者如同置身菩提树下,刹那间听到成熟果子落地时沉闷而又谨慎的声响。包忠的美学意识异常敏锐,完全不同于流俗。这种特立独行的艺术气质事实上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所缺乏的。刻意营造的一种抽象性的陌生,在实际效果中激发了我们心理上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对于传统技法的扬弃其实是通向自由的第三条道路。同时在这样的一种带有革命性质、颠覆性的创作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真诚。这种真诚来自于包忠对自我重复的回避。 借鉴了电影艺术的叙事性。这使得他的绘画具备了动态的观感。观看者的神经处于一种新鲜的刺激状态,不再麻木和迟钝。长期以来中国的艺术家执迷于思想的专业性和表达的职业化,而包忠恰恰打破了专业和职业的框架,直击心灵。在一幅名为《秘密》的作品当中,一扇微微打开的窗户破坏了一种近乎神圣的对称性,屋内的光线像牛奶一样渗透出来。这种奇怪的观感使得我们的窥视欲望完全被打消了,而取代于一种直接的渗透。从而达到一种非常纯粹的欣赏境界。仿佛就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在暗夜里低声倾诉,寻找聆听者。 一张张作品仿佛一个个自身带有解码器的黑匣子。欣赏他的画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却能带来一种强烈的心智上的愉悦感。曾经在创作的演变过程中舍弃了一种转瞬即逝的情感宣泄,艺术作品的情感如果不是舒缓的表达,很容易像怒放的鲜花一样容易萎顿。他从象征主义的作品中受到极大启发。近期的作品比他前期的作品在内涵上更加丰富。这种丰富意味着他的密语叙事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模式,从而内化为个人的独特气质。在人们的感官被很多浅显直白,大红大紫的作品弄得麻木不仁的时候,包忠却以他的艺术化的理性气质把人们带入了另一种感官的王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屏蔽一种温暖的感情。 在《相遇》这幅作品当中,两具骷髅热情相拥,象征了未生即死的爱情。人在人性斑驳的老根里,达到灵与肉的合一。他的画让人看起来“很不对劲”,这就像摄影中的失焦状态,他的画没有学院派的严谨构图,也没有野兽派那种浓烈色彩。他的画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对受众心理的一种微妙的控制力。在这样一个波普艺术大行其道的年代,艺术家仿佛都更倾向于关注其作品能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也就是说艺术家们更加倾向于臣服眼球而不是心灵。在电影当中,尽可能少的表演总能取得最强烈的效果,在绘画中亦然。艺术的最重要任务就是产生一种需求,同时艺术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反省自身。没有反省的艺术家注定是拙劣的艺术家,只有不断反省自我、突破传统,勇猛精进,开拓新的艺术领域的艺术家才能永葆艺术上的青春。 他的作品会让他的观众成为一种怀疑主义者,同时是一个快乐的怀疑主义者。在这种纤毫毕现的心理活动中,人们找到了一种快感。人们找到了探索艺术作品精神内核的快感。读者内心被遮蔽的欲望和好奇心被激发了。艺术作品的原真性在这样的心灵探索当中,得到了很好地诠释。 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