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服务热线:400-661-9909
您的位置:首页 > 扬子时评 > 扬子时评 > 相约西藏——江苏省 国画院六人写生创作展8日举行
在线登报
相约西藏——江苏省 国画院六人写生创作展8日举行
  • 作者:佚名 2015/7/3 6:40:19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 】 查看

  黄戈画作

  杨耀宁画作

  赵晓钟画作

  祁恩进画作

  徐建明画作

  刘云画作

  杨耀宁

  黄戈

  赵晓钟

  徐建明

  刘云

  祁恩进

  徐建明

    江苏吴县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曾任该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江苏省国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协理事。

  1972年从师宋文治学画,197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1980年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获二等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84年作品《希望的大地》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奖。出版有《山水技法》,《青绿山水画法》等专著多部。1999年作品《湖山辉映》入选九届全国美展。2002执笔绘制64米×2.2米大型山水画《三峡史诗》获得国家领导人的好评。2014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

  赵晓钟

  1957年7月生于南京。曾任江苏省国画院艺术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现为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研究所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展并有多幅作品获奖,其中《云涌峰起千岩秀》、《泉落万壑鸣》、《日出江花红胜火》等作品被北京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等国家机构收藏陈列。

  祁恩进

  1958年生于南京市,江苏省国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常务理事。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画院山水画导师、特聘教授。

  杨耀宁

  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创作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

  刘云

  1961年出生,扬州人。江苏省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书记,国家一级艺术监督,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河南、陕西、海南、深圳、河北、宁夏、韩国、澳门、美国等多地举办过画展。为中央直属机关北戴河管理局创作山水画作品并被布置在重要场所。出版有《刘云山水画精选》《江苏省国画院精品画库山水卷·刘云作品集》。

  黄戈

  1975年生于天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硕士,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论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为江苏省国画院傅抱石纪念馆馆长助理,副研究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专著《傅抱石画学思想研究》、《渐染华风——中韩绘画交流的历史呈现》。

  2015年7月8日下午3时由江苏省国画院主办、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研究所承办的“相约西藏——江苏省国画院六人写生创作展”将在江苏省美术馆一楼一号展厅举行。此次画展是近年来江苏省国画院一些山水画家多次赴藏写生、采风、创作的集中展示,也是画院画家们秉承“新金陵画派”宝贵精神财富,践行“行万里路”而“师造化”的阶段性成果。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每次赴藏写生的画家都是根据自身状况自发、自愿组团前往的。其中多人多次奔赴西藏边陲,每次进藏写生路线都经过大家充分协商、设计、规划,兼顾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色的统一,同时又“不走寻常路”,避开一般旅游线路,而是以画家的审美视角把大家希望见到或未曾见过的西藏美景尽收囊中。画家们通过对大自然的直接感悟,特别是对高原环境的深刻体验,汲取了前人未见、未有、未画过的种种元素,在传统基础上创作出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山水画。

  此次参展的画院画家有徐建明、杨耀宁、祁恩进、赵晓钟、刘云、黄戈等六位。他们以西藏山水为主题,探索山水画当代性发展的路径,同时从传统流脉中正本清源,在原有传统基础上通过置身西藏特殊的场域和氛围激活自我的表现意识,在实践中重新梳理、锻造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实现了对自我艺术风格的提升与超越,为观者带来了主题鲜明而又风格多样的西藏山水。

  时间:2015年7月8日下午3时至7月12日

  地址:江苏省美术馆一楼一号展厅

  “相约西藏”画展序言

  《相约西藏——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研究所六人赴藏写生创作作品展》将于2015年7月8日在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开展,这是我院近年来系列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活动的又一次成果展示。

  江苏省国画院既是传统绘画艺术研究传承的要地,也是展现时代风采探索艺术创新发展的前沿。在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之上追求经典,在继承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积极探求科学创新之路,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学术导向。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以首任院长傅抱石先生为首的一批画院前辈画家们就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二万三千里写生”,并且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大批既具有传统艺术精神,又能够反映社会新貌,讴歌时代风采的精品力作,引起了海内外艺术界及广大受众的巨大反响和热烈共鸣,从而奠定了“新金陵画派”重要历史地位。

  此次画展是近年来画院部分山水画家多次赴西藏写生、采风、创作的阶段性展示,是他们领略山川神奇,感悟自然精神,探求艺术真谛的一次汇报和小结。由于西藏特殊地理环境和高原恶劣气候条件所限,所以每次组织进藏写生,都要求做好各项准备,根据画家各自身体状况,自愿报名组团前往。也因此,每一位参加进藏写生的画家都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他们怀揣着对新区域、新面貌、新情境的热切企盼和敬畏之心,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不畏艰险,执着进取,几年中几乎走遍了西藏全境及周边地区,现场完成了大量写生作品,拍摄了数万张图片影像资料,收获颇丰。

  此次参展的六位画家,在面对同一个壮美西藏的时候,很自然地展现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素养与情怀。他们汲取的素材也许是同一条河流、同一座雪峰、同一片云海,但他们已然把各自的积累、情思与才华注入了各不相同的视角、各不相同的立意和各不相同的笔墨之中,创作出了一批艺术构思、体裁意趣、表现语汇各不相同的山水画作品,为我们奉献出了六位画家眼中、心间和笔端的壮美西藏,那是精彩各异的六个壮美西藏。在这里,我要对他们的不畏艰辛,专注考察,激情创作和执着探索的精神点赞,也对他们取得的创作成果表示衷心祝贺。

  祝本次画展圆满成功!

  周京新

  2015/6/29

  相约西藏 啸志歌怀

  大自然的无穷美,是画者追求的原动力,是一条审美定律,失去它,一切画艺将失去光泽。画者对自然美的身心投入如同再造、洗涤自我,提升自我,以至自然和自我合一,此时的画艺将释放出真情真趣,成为独有的展现自我内心深处的审美判断。

  因此我们一同奔向世界屋脊——西藏。随着两次审美、写生历程,我们将原先的绘画经验做了一番洗礼和验证,由赞美新奇到解读结构、再到提升创意,途中有同道者的感悟,同论者的共鸣,亦有切入不同点的激辩和殊途同归般的欣慰,激发出面对自然而觉悟人生艺事的赤子之心。

  西藏为高原大川,有三江并流,雪山云涌,金峰出云,启发无穷之思,由热血奔腾的激动到沉思静悟的淡然,其中意味同行者自有独到的感受。同时也经历了墨脱之行的惊魂,高原5千米以上缺氧的煎熬以及自然条件的不适。西藏之旅的动因本于对自然美的向往,放眼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念青唐古拉山、昆仑山……雄伟沉遂,博大精深,在其中茫然四顾而不知身置于何处。由对自然的崇敬之心生发出借景移情的巧思妙想,不知不觉中换转自我表现的思维定式、植入鲜活的从自然中掇取出的美的形象,以至不能不以独到之法来表现,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再现自然美,而是将国画山水体系中的形式美,加以新结构的阐发。此时经过疏理扩充的形象正逐渐转化成为山水画艺术语言,在每个人的笔下这种体系化语言又是极具个性化地表现出来。完成中的画作其本身又具有体验、尝试、抒发、放意等等一系列劳心劳力的过程。这是艺术审美的不可或缺的。西藏写生的意义也在于此。

  山水画取自自然造化、自然的常态、变化、其丰富的内涵能量,永不停息的生发大美。但是山水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景画,自然美作为原形在画中是以文质相配而表现出来的,其自然属性已转化为人文属性,其一:将自然美化解成笔墨章法、气质节奏、审美的取向、文化的指向性鲜明。其二:形成审美价值的判断,以山水画特有的形式语言来表现。其三:如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山水画有着每个画家独特的技法体系支撑,并且这个技法要有一定的完整性,才能将以上二者的精神尽可能地表现出来,否则终将成为艺术上的缺憾。因此,西藏审美之旅中,造化之美和自我艺术语言的参和度是为关键,山水画的艺术语言的镕铸是我们是分外重视的,“造而化之、天造人化”、无时不提示我们的艺术良知,尽力摒弃不合造化的伪艺术命题,贴近艺术本体,贴近人性本质。不是对藏山藏水的客观摹写而是追求高层次的山水画艺术境界,为此我们向南迦巴瓦峰顶礼膜拜,向珠穆朗玛峰致敬:向千山万水造化自然问鼎,从艺术之源思考艺术规律、启示山水画艺术新的发展契机,探寻永不停息的自然与人文的关系,自然是“造”,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人文是“化”吸纳吞吐、于心化之,而成其道,道通而成其“技”,以技表现美。得到我们所寻找的审美逻辑。这其中的意义是远远超出西藏写生的范围的。

  徐建明 乙未夏月

  于碧波园中

  至高至远·笔境兼夺的“第三极山水”

  ——写在“相约西藏”山水画展之前

  “相约西藏”山水画展即将开展。这是一个有关西藏主题的山水画展。六位参展画家都来自江苏省国画院。大家尽管艺术理念不同、风格技巧不一,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借西藏山水之独特地貌开胸襟、抒性情,汲取新元素,在传统山水基础上实现自我风格的完满与自觉。这是一个宏阔的理想,也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尽管如此,垦荒一块前辈山水画家未走过、未走出的处女地会令任何一位有抱负、有情怀、有信念的真正画者痴迷、沉醉而不能自持,并心甘情愿的为其托付终身。这就是西藏的山水,神奇的土地,这个世界的“第三极”。

  何谓“第三极”?其本意实为地理概念。自然科学中有“南极”、“北极”、“第三极”,指代在地球上地理位置最具特点的三个地方,分别为最南、最北、最高。释义其“极”,即是“栋”(《说文解字》),“屋脊之栋也。居中至高。”(五代·徐锴),“引申之义,凡至高至远皆谓之极。”(清·段玉裁)于此意看西藏之山川:海拔世界最高,空气稀薄、雪山环伺、人迹罕至、生命禁区等等地理特征不可谓不“极”。但艺术不等同科学。我们关注西藏的山水不仅要知晓其地理形态,还要理解它的文化性格。既然称其为“极”,可从两方面含义去看:一方面,“极”代表了最突出、最典型的程度;另一方面,“极”彰显了最鲜明、最个性的品质。由此我认为,以西藏为主题的山水画所涵盖的内容丰富性和精神指向性,完全可以提出“第三极山水”的概念。

  首先,“第三极山水”不同于西藏风景画。换句话说,“第三极山水”既非纯粹主观的笔墨游戏,又非纯粹客观的具象描摹。我深感要开拓“第三极山水”,必须在山水画本体的价值观和艺术规律中尝试、探索,坚守传统大道,携引外来资源,创作有自我理论主张和实践方式的原创性山水画。

  其次,“第三极山水”既在题材之新,又在形式之变。西藏作为中国画题材是因物质条件的提高和交通工具的变化而带来的新课题。“第三极山水”的魅力就在于从一个古人极难到达,以至艺术表现尚未开掘的领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新奇的感觉,实现山水画发展之“变”。其三,“第三极山水”是“笔境兼夺”的新山水。西藏景象的幻化神奇大大超越未亲历者的想象,它会“强迫”画者必须创造新的“境”来抒发“新”的情。西藏山川景象真正的意义在于激活与触发画家内心深处最原始、最自由、最情绪化的表达欲望,它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复杂性是无法用传统笔墨程式直接套用的。

  今日江苏省国画院六位山水画家以西藏山水为主题,探索山水画当代性发展的路径,同时从传统流脉中正本清源,力求从山水画之根底上重新把握和探究山水画之内质和新变。我以为完全可以把这种努力看作对山水画整体的反思与会通。这将脱开技巧层面的重复与惯性,区别于一般传统的笔墨游戏或者风景画式的图绘,凸显在仰观俯察、拥抱万有的艺术状态下对西藏山川的人文观照,标示出在时代精神感召下“第三极山水”的恒久价值与经典意义。

  黄戈(江苏省国画院副研究员、傅抱石纪念馆馆长助理、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用户名:匿名发表 *不选请在前面输入您的大名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4位数的验证码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广告联系电话
免费服务热线:400-661-9909

广告服务传真:025-84460253
业务一部:1380903946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业务二部:13913827499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业务三部:1385172733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业务四部:15905145739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会员协议

版权所有 南京海盟广告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7 扬子晚报广告部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400-661-9909 传真:025-84460253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南路230号安瑞大厦4楼 QQ热线:494305431

苏ICP备110440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