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健 曹钧先生的创作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追法古人却不泥古,其作品有着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笔墨语言。展读曹钧作品,首先吸引观者的是他绘画所表达出的意境之美。清幽高古、纯净得不染尘嚣之气,观之令人悦目清心,大有超凡脱俗之感。他的作品既有北方山水的浑厚,又不失南方的灵秀圆润,禅机妙现。 经年累月,厚积薄发,曹钧先生于今的山水画作品格调高雅清新,意境悠远,入古出新,纤尘不染。令许多行家看后啧啧称赞,叹其功力之深,品位之高,修为之好。笔者可以负责地说,在当代画坛,在当代细笔写意山水画中,曹钧的作品绝对算得上上乘之作,罕有伦比。 曹钧先生的绘画立意于宋人画境,揉合了明清笔墨传统。他在相对统一、轻柔淡雅的灰调中求得差别变化。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他以丰富的淡墨画出江山大地的辽阔和烟云远近的空气感。烟林清旷、毫端颖脱、墨法精微。他始终将画面控制在一种若隐若现的灰调中。这倒不是因为画家遵循“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的创作原则的结果,而是在追求一种历史感,其中也透出画家的自信与心气,他的创作应是可以放入历史长河去比试、考验的。他始终一遍一遍地以淡墨积墨、皴擦,控制着整幅作品的基调,积墨厚重却不腻,墨色层层叠加而不灰,其传统功力可见一斑,同时,让观者不得不被画家的艺术境界所感染:画家始终在追求一种有控制的张力。传统审美经验在其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含蓄而坚定,洒脱而沉稳。小小尺幅让观者看到的却是千山万壑,气势恢弘却色调优雅,气韵生动、意境悠远。 他以多变的皴法表现出山石的坚实质感和丰富的岩石肌理,达到“写山真骨、与山传神”的境地,同时结合泼墨使画面灵动颖脱、秀润清幽。虚幻迷离的淡山远云,苍茫繁复的山林树丛,点染勾皴,见笔见墨。灵动丰富的笔墨表现,内敛而不僵硬,宁静却包含张力。使他的画观静而耐读,中国传统绘画功力和现代审美意识跃然纸上。画面饱满而不杂乱,空灵而不空洞,给人一种由内而外的视觉享受。可以看出,曹钧先生追求的不是简单的外在形式给人造成的视觉冲击,而是力求通过对山石云树变化的细微刻画,体现中国山水画的悠远意境及深邃内涵。“对景造意、妙与神会”,建立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有行家评论曹钧先生的画不像出自俗人之手,很有禅意,似乎在他那迷朦幻化,云山雾罩的背后总能让人读出一点玄机。为此,我特意求证过曹钧先生,他说他从来不去刻意追求什么禅意,一切均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我想,曹钧先生信仰佛教有年,长期的佛教信仰洗尽了他心中的凡尘,加之早年对明末高僧绘画的研习所打上的烙印,而宋代绘画里所反映出的空朦幽静之气本身就有着天然的禅味,故而,曹钧先生的作品里透出浓浓禅意就毫不奇怪了。 曹钧先生对作画前的心境调整很是讲究。动笔之前,必焚香静坐,沏上一壶工夫茶,待心中杂念消尽才开始下笔。他说,创作前的状态调整非常关键,调整不好无从下笔,而创作的最佳状态应该有一种心境所至、妙不自寻的感觉。可见,曹钧先生是把绘画当作一件很神圣的事来做的。 三十多年的艺术追求令曹钧先生的创作达到今天的高度,他正以其极具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完善着中国当代山水画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