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宣告胜利。 2015年7月,历时6个月又12天 206幅抗战将士画像 我用一面特殊的墙 重筑一遍不可忘却的纪念。 ——邢健健 南京艺术学院的邢健健教授是大家都十分熟悉和喜爱的画家,8月24日,他创作的《伟大的墙》即将在新华传媒全媒体艺术馆展出。创作过程中邢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数易其稿,终于完成这幅巨作。单看画面上人物面貌之多,就知道工作量之大令人叹为观止。通过大量的阅读,与一开始画家想当然地画已经完全不同,让画家对这一题材有了全新的认识,获得了一种久违的创作激情,并且也突破了画家自认为乏善可陈的女性题材绘画。这幅画并不是要去揭示什么谜底或是答案,只是想引导人们通过对历史进行缅怀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鲜活与意义。 创作起因是画家参观友人举办的“文革”宣传画专题展,引发内心的感触,他认为这些英雄人物与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人文环境中的一代人是有着精神联系的,创作动机单纯而对理想虔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艺术家即使没有真正见过英雄,笔下也能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经典造型。 画家想要重写他们,另一方面也是想要回味成长的历史,杨磊先生在《重回现场:一切历史皆是当代》中说,“当更实用更持久的文明和更开放的生活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的主旋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我们一直面临这样的冲击:具体的个人、事件都浓缩着社会变迁中的某种伦理与逻辑,而个体的体验和感情丰富着一系列宏大主题的色彩”。艺术并不是单纯的复制,画家也无法回到过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人文环境的变迁,只有赋予作品更多的生活和时代的元素才能让这种精神真正地重现和复活。艺术真正的标杆,只有源自亲历者的内心所在。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内心世界,创作这幅《伟大的墙》是希望大家记住,我们的过去有这么一个时代,有这么一批人物。我们的美术史上,有这么一个时代,有这么一批艺术家,还有这么一批作品。 这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他们的形象偶像般地与我们的生活共存。当然一幅画所能承载的东西终究是有限的,通过这些面孔去回首当年的战火纷飞,由这些画所引发的想象和思想的激荡远远超过画面本身。比画面更有魅力的是每一个观众透过画作所看到的那些不同,那些充满沧桑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些英雄人物长久地存在于我们以及后代的精神家园里。 扬子晚报记者 傅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