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平方公里的三条巷片区居住了8300户居民,片区内小巷纵横,最窄的道路仅有三四米宽,激增的车流让不少居民行走于此心慌慌。而扬子晚报记者在昨天五老村街道召开的居民圆桌会议上获悉,从下个月起该片区的街巷将被多数设置成为单行道,实现老街巷片区的交通微循环。 南京的三条巷片区北至中山东路,南到常府街,头条巷、二条巷、三条巷、四条巷等支路街巷南北纵列,支路街巷路幅狭窄,机动车通行“难”,行人走路更是提心吊胆。片区所在的五老村街道主任蔡嘉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三条巷片区周边的建筑都建设于80年代,当时在建设道路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若干年后激增的车流。 在前期街道多次会同市交管局、交警大队等单位进行实地勘查,并由交管部门、街道、居民代表、周围企业代表等召开圆桌会议,形成《三条巷片区交通微循环优化方案》,不仅可以最大程度缓解通行压力,还能新增200个停车泊位,解决部分居民停车难的困扰。据了解,三条巷片区的交通微循环方案将于下月实施,交通监控设施将会先期到位,这期间将会给车主设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 ■链接 什么是微循环? 出席圆桌会的交管部门相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微循环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单行线来辅助的,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交通微循环系统是由部分城市次干道、支路街巷组成的局部的道路交通系统网络。 “有些地方已经达到了微循环的部分效果。”该人士举例说,像王府大街、仓巷到升州路,再进入中山南路,实际上这三条单行线可以替中山南路分担部分车流。扬子晚报记者 陈 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