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上午,在第七届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颁奖典礼上,听到自己的名字被颁奖嘉宾、著名诗人汪国真念出的时候,南京一中的高一女生潘怡宁很激动。“写诗的时候压根没多想,但我记住了语文老师在课上教导的一句话,诗歌创作中一定要有一句话给读者印象深刻,所以大胆的在诗歌的最后抒情‘别了故乡!’”这首名为《甲午殇思》的作品获得了本次中小学诗歌大赛高中组的一等奖。
“小切口”诗歌拿高分
在本次诗歌大赛的决赛中,考生需要通过诗歌创作、诗歌作文及诗歌尝试等部分的综合考验。诗歌创作的命题《甲午殇思》并不是一个容易Hold住的题目,对于这一点,潘怡宁在提笔撰写诗歌时有着极为清醒的思考:“在战争中,受伤最深的其实还是老百姓和士兵,很多士兵甚至不知道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就盲目地被推上了战场。这种题材较为宏大的命题并不适合写得太为宽泛。”于是,一个小切口的落点在潘怡宁的笔下形成:借一位即将牺牲的战士的口吻,表达对战争的痛斥和思考。
“这首诗我写了35行,写的时候的确没有想那么多。”虽然这是一次全省诗歌好手齐聚的“赛诗会”,但潘怡宁却没有太多的压力,她告诉记者,诗歌创作应该在一个较为轻松和自由的环境中,不能带有太多的功利色彩,“我也压根没有想到自己会得一等奖,尤其是高中组一等奖的获奖名单还是汪国真老师宣读的,让我更加兴奋。”潘怡宁说。
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潘怡宁能够从众多诗歌爱好者中脱颖而出,获得高中组一等奖,“加分”的项目不仅是诗歌创作,她的诗歌作文和诗歌填空都表现的非常出众,没有任何一项“瘸腿”。“这个孩子的综合分很高,语文素养和基本功还是很扎实的。”
日常生活中积累“诗情”
提起诗歌,很多学生第一反应会是语文考卷上的古诗词填空。但在潘怡宁眼里,诗歌却是生活细节的浓缩。“经常读诗的人,观察一定是敏锐的,下雨天匆匆走在路上的行人、校园里的一花一草,平时的所见所想都会忍不住感怀一番。”在语文课上,潘怡宁也极为注重抓住语文老师魏荣葆诗歌教学的“细节”,“魏老师是一位非常有趣的老师,常常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给我们穿插一下讲解一些诗歌中的意象,以及诗歌语言的表达,鼓励我们看书的时候如果看到优美的句子,就要及时地摘抄下来。有的时候,魏老师给我们布置的语文作业就是写一首诗。”
潘怡宁清楚的记得,进入高一后做的第一首“诗歌作业”是歌咏“青春”。“当时压根不知道应该怎样写诗,只好按照写散文的模样,把一句话截成了小句来写,”潘怡宁说,“写完后心里就像有几只小手在乱挠一样,七上八下的,压根没底呀。”这首带有试水性质的“青春歌咏”得到了魏荣葆老师的极大鼓励,他不仅重点点评了潘怡宁的作品,还精益求精的和潘怡宁探讨修改诗句中的个别表达,让潘怡宁对诗歌创作充满信心。
“诗歌高手”竟是“数学课代表”
记者了解到,今年并不是潘怡宁第一次参加全省中小学诗歌竞赛,在初中时,她就曾经“小试身手”,并获得了南京赛区的初中组二等奖。“潘怡宁是我在语文课上的‘秘密武器’,”南京一中魏荣葆老师戏称,虽然潘怡宁在语文课上表现得内敛而低调,但当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难住众多学生时,被喊起来回答重点疑难问题的学生中就有潘怡宁的身影。 更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这位在语文学科上获得一致好评的女生竟然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综合成绩也稳居班级前列,还是校学生会常规管理部的干事。“读诗写诗是我的兴趣所在,打量生活的目光都会变得敏锐而柔软。”潘怡宁说。
潘怡宁的“诗情”在语文老师魏荣葆看来弥足珍贵。“从这次大赛阅卷中可以看出来,现代诗的创作在一些学校学生中还是备受推崇的,但是在教学上需要更多的关注。”
扬子晚报记者 杨甜子
甲午殇思
附:潘怡宁的决赛作品
——一个战士的遗恨
那天的阳光 格外明亮
他分不清那巨响 叩击的
是大门 还是心脏
他只知道那道光 刺痛的
是双眼 还在心上
素不相识的面容
为何狰狞着
深不可测的炮眼
为何咆哮着对准 我们的土壤
无尽的 无尽的
大海的悲怆
卷挟着恐惧的热量
又是谁温热的泪光
伫足在 他的手上
汹涌的 汹涌的
血脉的贲张
鼓动着微弱的绝望
握紧手上唯一的依仗
有谁看见 他的疯狂
似乎就一刹那
灵魂的解放
喧嚣 疯狂
都在耳旁
最暴躁的海水
意想不到的 最温柔的目光
挪动着双唇
当腥甜的海水渐渐迷蒙了双眼
他用尽最后的一丝心跳
别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