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 陈茂生 酝酿多日,终于成行。一行人乘车穿越以“长江”为名的隧道和大桥,冒雨在陈海公路上疾驶,直奔40多年前的学农所在地崇明县建设镇而去。此行主题是“怀念青葱”。四十多年前的那段历练与八卦,已在闲聊与微信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得到发掘发酵,引得很多的开怀欢笑,可当年却觉得是如此不堪和凄凉? 那时正处短缺经济时期,未满十六岁的学生的那种“饿”感几乎成为主要的记忆。譬如清晰记得那时苏打饼干六角五分一斤,从供销社买来还没回到住所,路上就被吃得一干二净;排衙镇上四分钱一个油饼,一次“干掉”七八个后晚饭照吃;更有惊险的是跑到田里掰来玉米偷偷煮着吃,吃得带劲时给抓了“现行”。更有回忆说当年崇明农民考究,下午出工到3点必吃“点心”。房东女主人送来一个簸箕里面装着几个“大饼”,我们边吃边问:这叫“哈”么子?“茄段,”回答刮来松脆。据说是茄子切丝,加盐并和面后置于铁锅中烙熟,尽管有点硬得咯牙,但房东家传递的那种温情,至今依然真切感受。 坐在农家乐餐厅,吃崇明有名的“大灶红烧肉”,还有只知名不知咋写的“鸡壳罗”鱼,当然还有新鲜农家菜;“茄段”更是一致要求立马上桌的“尤物”。待上桌来只见色泽金黄,入口酥软,满嘴回香。不禁疑窦:“茄段”还是那个茄段?农家小妹热情介绍,“茄段”是将崇明特有的茄子切丝并和肉糜、鸡蛋、面粉搅和,放热油煎炸八成熟再放在铁锅中烘烤。原来,寒窑出身的“茄段”在岁月荏苒中华丽转身,从“丑小鸭”变成高大上。 细雨朦朦中,车子从建设公路弯进村间道路,停下车来,一行人下车努力发掘记忆中那点印象,与眼前粉墙黛瓦的农家楼房难相沟联,只能平添“人是物非”的感慨。我们的到来显然打破村庄的平静,一幢幢农家小楼窗口有人探头张望,不一会便有人走出家门,一看我们装束便知“知青回来了”,顿时拉近彼此距离,在热络的询问中得知当年的生产队长已过世,小卖部、邮电所早已没了踪影……而纯朴村民也打听当年住在自家的学生弟、学生妹如今身处何方?这么多年,这么多学校,这么多学生……我们只有报以茫然的微笑;却也多一份牵挂:当年的房东现在还好吗? 车轮小心翼翼地碾过窄窄的机耕路,一边是潺潺流水的沟渠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农田。打开车窗尽情享受都市中难以企及的纯净空气;车里一片沉默,是否在祭奠往日的青葱岁月?没人说也不知道;只是凭借印象,尽力眺望当年房舍的方位,只有春雨纷飞中绿意盎然;曾见证成百上千青少年懵懂时期的那些草屋,还在哪儿吗? 晚餐还是那家农家餐厅,老板说上不重样的崇明菜,大家却说再来一盆“茄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