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服务热线:400-661-9909
您的位置:首页 > 扬子周刊 > 汽车时代 > 张友宪聚“蕉”30年:千年水墨丹青画出新意
在线登报
张友宪聚“蕉”30年:千年水墨丹青画出新意
  • 作者:佚名 2014/6/27 6:47:30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 】 查看

    张友宪教授 别署二乾书屋主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聚蕉图 1992年

    芭蕉

    程十发先生曾为江苏艺术家张友宪的《聚蕉图》题诗曰:怀素芭蕉、友宪画蕉,六法精粹,使我拜倒。如此精妙的画蕉造诣在今年春拍上也再次得到了证实:张友宪的巨作《红了芭蕉》在保利春拍拍出了1024万的成绩。宋词中有名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张友宪的这幅芭蕉则是蓬勃的、浓烈的红,这种红色的葱茏之象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友宪自己的话说是艺术的“本体”,与生活的“客体”不同,注入了创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

    从画形到画心的探索历程、从表象到本质的哲学思考,张友宪从30年前就画芭蕉题材了。虽然张友宪画风多变,山水、花鸟、人物信手拈来,但他对芭蕉却情有独钟,他的诸多聚“蕉”之作也深得业界激赏。去年年底,“蕉·虑—张友宪艺术展”在南京开展,从主题可见,这次展览的核心内容就是张友宪笔下的各种“芭蕉”。当时展出了张友宪近30年创作的有代表性的几十幅水墨芭蕉图。他的芭蕉图皆属于大尺幅的作品,有的甚至长达10米。从形式到内涵,畅游在中国千百年来水墨画浩瀚的海洋当中,张友宪透过笔墨讲所思所得,凝聚在一幅幅芭蕉作品之上。遒劲之笔尽显风流,他以此检验传统笔墨的当代生存能力。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芭蕉心折郞未归,鹿葱花开泪如雨”“自闻秋雨声,不种芭蕉树”“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古诗词中凡写到芭蕉不是春愁就是乡怨,总给人一种凄凉寂寞之感,一曲《雨打芭蕉》更是将芭蕉凄凉的“艺术形象”深深刻在了大家的心里。但在张友宪笔下,芭蕉呈现出了不同的味道和风情。如果亲眼看过张友宪作画,也许你会更深地感受到他挥毫泼墨而成的各种芭蕉之态,那是一种水墨哲学自然而然的流畅,那些线条和色彩像是从张友宪一挥而就的笔下生长出来的,仿佛它们的生命之处就该是以这样的姿态破土的。按照张友宪自己的理解,他是在芭蕉意象中领会生命的无限轮回和笔墨的不断生发之意。这使芭蕉具有了生命大我、无限轮回之意。 

    画尽芭蕉的各种形态各种性格,张友宪将其笔下的芭蕉命名为“某容”,似有女子千变万化之态,更具拟人色彩。或者以诗词之句命名,如“点滴霖霪”。他笔下的肆意茂盛的芭蕉似乎有劲松之象,萌芽初生的芭蕉又有破竹之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却有脉络可循,老庄哲学体系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演化,尤其是中国的艺术精神,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对大自然本质力量的阐述,而这种对本质力量的认识就是中国水墨文化的根源所在。

    张友宪透过自然界万物的表象去挖掘其内在蓬勃的生命力,苍茫笔墨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诠释得淋漓尽致,从中国古代人性化的艺术思想到传统文化的哲学探究,挖掘本质力量,再到对传统文化修炼不妨碍个人情感的表达,这三者形成了张友宪水墨画的思想体系,也是张友宪对中国水墨画的当代领悟,并在自己的芭蕉作品上深刻地呈现出来,更以此引导中国当代水墨画走向世界。对的,中国当代水墨画。水墨画能被冠以“当代”之名,不在于新奇的技巧,更不是嫁接的文化大杂烩,而是站在当代的高度,代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水墨画与时代的精神的融合,让沉淀了上千年的水墨丹青在新时代中卓然芳华。

    越是多看几幅张友宪的芭蕉,你越是会着迷,你也越是不会再问出“为什么是红了芭蕉而不是绿了芭蕉”的问题,那些肆意的生命姿态、那些含蓄的思想表达,让你不禁感叹于既无比清逸、又无比厚重的水墨哲学。

    扬子晚报记者 张艳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来源于各相关媒体或者网络,内容仅供参阅,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到您利益的文章,请及时告知,本站立即删除。谢谢监督。】
发表评论
* 评论内容:
* 用户名:匿名发表 *不选请在前面输入您的大名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输入4位数的验证码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广告联系电话
免费服务热线:400-661-9909

广告服务传真:025-84460253
业务一部:1380903946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业务二部:13913827499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业务三部:13851727332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业务四部:15905145739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会员协议

版权所有 南京海盟广告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9-2017 扬子晚报广告部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400-661-9909 传真:025-84460253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南路230号安瑞大厦4楼 QQ热线:494305431

苏ICP备1104408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