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晃十五年过去,分手以后,你过得是不是比我好?这是《午宴之歌》自始至终缠绕在心头的疑问。45分钟,一部由长篇叙事诗改编成的电影,一对中年男女,几乎依靠大量诗朗诵般的独白支撑,讲述关于时间与情感的哲学命题。 影片中,“他”是伦敦一名默默无闻的图书编辑,经历了写作生涯的惨痛失败后,只能在工作之余写写诗,一边唾弃着工作,一边为曾经的失败爱情心怀遗憾,渐入颓唐中年。“她”是“他”的旧爱,离开他之后嫁给了一位极负盛名的作家,在巴黎过着光鲜滋润的生活。分开15年后,两人再度相约在以前常去的餐厅共进午餐。 午宴前:满怀期待 他用黄色便笺留下信息“去吃午饭,一会儿再回”,贴在毫无生气的黑色电脑屏幕上。他的同事们今天下午都不会再看到他了,终于能从工作的羁绊里,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是个艳阳之下也看得到文坛魂灵的地方,舒展你的想象力,你就会看到弗吉尼亚·伍尔芙,提着满满一篮书懒洋洋地走向图书馆;托马斯·艾略特,正奔向他一天中的第一杯马提尼酒,带着他轻便的马车灯和无瑕的光辉…… 五十岁了,他却还是喜爱年轻人急切的步调,跳跃着闪过或闲散或蹒跚的行人。他,步行20分钟,去赴与旧爱的午宴之约。 午宴:不尽人意 这间餐馆他们曾流连忘返,而他已经许多年没去光顾过了。 他站在门口,站在这迎接他的幻影世界的边缘,等待侍者。第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没有Massimo的迹象。取而代之的,是年轻的侍者。 他掌控着入口的视线,正对着门口,使他能够注意到每一个新来的人,她,会是何种模样?“你好。”她来了。这是怎么回事?他已经把目光从门口移开这么久了吗?手足无措,但他还是能从椅子上起身。唇与唇熟悉地触碰。 她瘦了?似乎更加分明的曲线,又不仅仅得益于聪明的裁缝,她的发型看起来愈发精致。她提起皮包,奢侈的亮红皮革,挂在椅背,然后轻快地坐在椅子上。双唇,眉眼,额头新生的皱纹,和谐而优雅。 来点酒。他倒进两个杯子,祝酒词是什么呢? “美好生活”, 就是它了。 杯缘相触,叮然声响,午宴开始! 然而这顿午餐并没有他想象中的浪漫,即便是15年未曾谋面的爱人,她也会毅然宣称自己的手腕已经有了主人,她埋怨他精神涣散、话语刻薄、心智消沉,为他多看了女侍应的玲珑曲线忍不住发起牢骚,纠结在他的回忆录里她是怎样的角色。 午宴后:恍如一梦 她并没有喝太多酒,两次用手轻挡他为她斟酒。只是他喝掉的两瓶红酒与一杯白兰地,让他有太多的醉态。于是本应互诉衷肠的午宴变成宴无好宴的闹剧。他起身去洗手间,却爬到楼顶睡着了。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他睡醒重回餐馆,可早已人去楼空。那是他的桌子,空无一人。 侍者告诉他,那位夫人,她走了。现在他可以离开了。但首先,该对这老地方说声再见。没有什么比摆满了桌子的房间更空旷的了,窗边还有一人独坐。十分苍老的人,羊皮纸似的脸庞,稀稀落落的白发平整地梳起,失明而呆滞的眼睛,黑色的领带,黑色的套装,像是西西里坟茔中的死尸。空有皮囊,无血,无肉。轻轻一推,便会烟消云散。 他转身欲去,可一种恍然的知觉,刺痛了他。他想起来了,那是Massimo! 这部片子改编自克里斯托弗·里德的同名叙事诗,诗人携该诗于2010年获柯斯达文学奖 “年度代表作”奖。英国两位老戏骨艾玛·汤普森和艾伦·瑞克曼,默契搭档,表演精妙,细节、情绪都完美呈现,将一首诗歌诠释得如此酣畅淋漓。特别是艾伦·瑞克曼以他深沉优雅的声音开始吟诵或是旁白,唇齿间摩擦的音节如同大提琴的弓在琴弦上来回,绝对是一种听觉享受。 看完此片,有网友感叹:15年后,你约到了曾经的亲密恋人,你们在老地方共进午餐,你压抑着、遐想着、冲动着、尴尬的遮掩着,试图在她眼睛里找到一些过去的影子,但最终却只能承认:爱如云烟。 扬子晚报记者 王 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