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后,家人意外发现她留下一大笔存款。零零碎碎十多张,都是年代较久的纸存折,存着她这一生的心血与厚爱。之所以说意外,因为母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离休了。那年代人的收入还很低,尽管是离休,母亲的工资以今视之仍很菲薄。故母亲留下的存款虽不算太多,但以当时的标准来看,还是算得上“一大笔”了。 面对着这样一份特殊的心意。我们三子女却快慰不起来。相反,还有一份百感交集的沉重坠在心头。这笔钱在今天虽不无小补,但比起存它的年代,实际价值已大打折扣,存它其实很不上算。这也罢了,实际情形是,母亲生前活得并不宽裕。 相反,她这辈子始终抠抠巴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许多时候给我印象是仿佛有苛苦自己的习惯,如我们给她买好的新衣服,都一次没穿放在柜子里。少时家道拮据也罢,后来子女都自食其力,生活大大优裕,可说山珍海味也不稀奇了。但只要我回家,桌上的好菜,她总以怕油腻或吃了中药为由,极少动筷,却不停地劝我吃这个吃那个。有回我与正在炒菜的她说话,一粒毛豆米溅出锅来,胖而一条腿严重有疾的母亲仍颤巍巍地蹲下去,探身灶台下摸索一会,把那粒豆米拾到锅里…… 有好些年,母亲在屋后辟了块菜地,一下班就在那伺弄不休。有个夏天我见她一趟趟提水浇地累得汗水都糊住了眼睛,感觉不忍,唠叨着叫她别干了,说这点破菜地有什么意思——不料她突然大喝一声,叫我闭嘴!此后我意识到该去帮帮她,她却又怕我累着吧,坚决不要我插手…… 离休后好些年,从不问颐养天年为何物的母亲,还长期去丝厂领回一区区胚绸,夜以继日地戴着花镜,用剃刀片“划花”,挣几个小钱。她留下的存款中,想必有这份辛劳在。但不明白的是,早因腿不便而极少出门的她,是如何一趟趟悄悄出门,拄着拐一瘸瘸挪到离家很远的银行,排队,存钱……而这些钱,如果她及时使用或部分享受,远比留下来要合算得多! 当然,我并不想因此贬低了母亲心意的价值。她的动机无非是我们千古颂扬的如山高水长般的母爱,她由此获得的慰安或也是她实际消费金钱所不能比拟的。我有所唏嘘的是:中国是极其推崇和讲求孝悌的国家,而实际生活中显现出来的却是,平辈间的阋墙屡见不鲜,上下辈之间的“孝”则严重颠倒。至少,从古至今,多半下辈对上辈的爱,都远不如上辈对下辈之爱那么本能而由衷、那么真挚而忘我。而细数那些忤逆、不孝之人的动机,多半又是出于他们对自己下辈的“爱”!这种悖论实在是耐人寻味呵! 那么,如果一代代人都能够理性而现实地兼顾自爱与对后辈之爱,是否要理想一些?至少,上辈人不必过于刻苦、克己,下辈人尤其是真诚孝顺者,是否也反而能多一点心理安慰或少一点负疚? 母亲去世后,家人意外发现她留下一大笔存款。零零碎碎十多张,都是年代较久的纸存折,存着她这一生的心血与厚爱。之所以说意外,因为母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离休了。那年代人的收入还很低,尽管是离休,母亲的工资以今视之仍很菲薄。故母亲留下的存款虽不算太多,但以当时的标准来看,还是算得上“一大笔”了。 面对着这样一份特殊的心意。我们三子女却快慰不起来。相反,还有一份百感交集的沉重坠在心头。这笔钱在今天虽不无小补,但比起存它的年代,实际价值已大打折扣,存它其实很不上算。这也罢了,实际情形是,母亲生前活得并不宽裕。 相反,她这辈子始终抠抠巴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许多时候给我印象是仿佛有苛苦自己的习惯,如我们给她买好的新衣服,都一次没穿放在柜子里。少时家道拮据也罢,后来子女都自食其力,生活大大优裕,可说山珍海味也不稀奇了。但只要我回家,桌上的好菜,她总以怕油腻或吃了中药为由,极少动筷,却不停地劝我吃这个吃那个。有回我与正在炒菜的她说话,一粒毛豆米溅出锅来,胖而一条腿严重有疾的母亲仍颤巍巍地蹲下去,探身灶台下摸索一会,把那粒豆米拾到锅里…… 有好些年,母亲在屋后辟了块菜地,一下班就在那伺弄不休。有个夏天我见她一趟趟提水浇地累得汗水都糊住了眼睛,感觉不忍,唠叨着叫她别干了,说这点破菜地有什么意思——不料她突然大喝一声,叫我闭嘴!此后我意识到该去帮帮她,她却又怕我累着吧,坚决不要我插手…… 离休后好些年,从不问颐养天年为何物的母亲,还长期去丝厂领回一区区胚绸,夜以继日地戴着花镜,用剃刀片“划花”,挣几个小钱。她留下的存款中,想必有这份辛劳在。但不明白的是,早因腿不便而极少出门的她,是如何一趟趟悄悄出门,拄着拐一瘸瘸挪到离家很远的银行,排队,存钱……而这些钱,如果她及时使用或部分享受,远比留下来要合算得多! 当然,我并不想因此贬低了母亲心意的价值。她的动机无非是我们千古颂扬的如山高水长般的母爱,她由此获得的慰安或也是她实际消费金钱所不能比拟的。我有所唏嘘的是:中国是极其推崇和讲求孝悌的国家,而实际生活中显现出来的却是,平辈间的阋墙屡见不鲜,上下辈之间的“孝”则严重颠倒。至少,从古至今,多半下辈对上辈的爱,都远不如上辈对下辈之爱那么本能而由衷、那么真挚而忘我。而细数那些忤逆、不孝之人的动机,多半又是出于他们对自己下辈的“爱”!这种悖论实在是耐人寻味呵! 那么,如果一代代人都能够理性而现实地兼顾自爱与对后辈之爱,是否要理想一些?至少,上辈人不必过于刻苦、克己,下辈人尤其是真诚孝顺者,是否也反而能多一点心理安慰或少一点负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