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华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资源不同,瓷土亦有别,烧出的瓷胎因而有异。瓷胎有色泽、粗细和质感三种情况。中国古代烧制瓷器原料的使用有几种不同情况。今天说3种。第一种是不同的窑口原料不同。例如,河北磁州窑用大青土,其中铝、铁和钛的含量比较高,色呈青灰色,烧成瓷器后,胎呈灰色,见图1底部。江西景德镇窑用瓷石和高岭土,烧成后胎子为白色。第二种是同一窑口使用的原料不同,例如,考古发掘证明,南宋官窑器有灰白胎和黑灰胎两种胎子,灰白胎用瓷土烧制,黑灰胎用瓷土加紫金土烧制,所以烧制过程中釉向下流淌,器物口沿釉薄而透出黑灰色,圈足不上釉露出黑灰色的胎子,故而有“紫口铁足” 一说。有的窑口,同一时代,甚至有四五种瓷胎,这就增加了瓷胎鉴定的难度。第三种,同一窑口,不同时代,瓷胎的质感不同。例如,景德镇窑瓷胎,一般情况下,虽然元、明、清时期瓷胎的原料基本相同,但是,元代的相对粗,有空隙;明初的瓷胎相对细些,也坚致些,但有的也有小孔隙;清代的细腻,特别是康熙朝的,有的坚实如糯米糍粑的剖面,故有糯米胎一说。 如此说来,有的品种南方和北方窑口都烧造,而胎子不同,故可以根据胎子来辨别窑口,例如,宋代黑釉系茶盏,建窑的一般是(砂质)黑胎,见图2底部;吉州窑的是米黄胎,见图3底部;定窑的是白胎,见图4中黑釉盏的圈足部分。在完整器上,虽然看不到胎子,但是,胎子的感觉也会通过厚薄、粗细及不同的质感反映到器物表面,而且,器物的胫部或者足部一般也可以看到胎,这就为鉴赏者提供了从胎子全面观察器物的窗口。
|